侵权行为,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
| 关键词 | 拓展关联词 |
|---|---|
| 侵权行为 | 侵权责任、侵权损害 |
| 事实行为 | 事实构成、事实后果 |
| 法律行为 | 意思表示、法律效果 |
-
在法律的语境中,侵权行为究竟属于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,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。要明晰这一问题,首先需对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的概念有清晰的认知。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,旨在依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。比如签订合同,双方当事人基于各自的意思表示,确立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关系,追求特定的法律效果。
-

事实行为则不同,它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、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,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。像无因管理,管理人并没有想要与被管理人建立某种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,只是出于帮助他人的目的实施管理行为,却依据法律产生了无因管理之债等法律后果。
-
侵权行为通常是一种事实行为。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时,往往并非意在追求某种法律上的效果,而是因过错或法律规定的无过错情形,实施了诸如侵害他人财产、人身权益等行为。例如,某人在驾驶过程中因疏忽大意追尾他人车辆,他并不是主动想要与对方产生侵权损害赔偿等法律关系,只是由于自身的过错行为导致了损害后果的发生,而法律基于这种损害后果规定了相应的侵权责任,要求其对被侵权人进行赔偿等。
-
从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来看,也能体现其事实行为的属性。一般侵权行为需要具备行为的违法性、损害事实、因果关系和过错等要件。这些要件更多地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判断,而非对行为人意思表示的考量。行为人的过错虽然涉及主观方面,但它与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有着本质区别。过错是对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一种评价,如疏忽、懈怠等,并非是指向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。
-
当然,也有观点认为侵权行为存在与法律行为相关的一面。在一些情形下,侵权行为可能涉及行为人的故意,这种故意似乎与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有一定相似性。然而,即便存在故意侵权,侵权人所追求的也并非法律上规定的侵权责任这种法律效果,其故意实施侵权行为可能是出于报复、谋取不正当利益等其他目的,与法律行为以追求合法的法律效果为核心有着根本差异。
综上所述,侵权行为主要是一种事实行为,它基于客观的行为和损害后果,依照法律规定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,而并非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来追求特定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。
此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